從歐盟由親轉疏的對中關係看其對台政策
作者:顏建發教授
回顧過去二十幾個年頭,歐中關係的興衰起伏其實見證了中國的崛起,如何由歐洲的「機會」轉變到歐洲的「威脅」的過程。而無疑地,經濟一直是變遷的主軸:雙方關係起於 1990 年下半,臻於 2005, 繼而開始走下;而經濟關係的惡化也逐漸帶來了非經濟領域的進一步摩擦。而上述的規律也伴隨而來歐盟自身體質與氣勢的盛與衰;2008 年底,歐盟的對中政策在有關是風險或是機會的主張上,出現了內部的分歧,尤其是法國傾向風險,德國傾向機會,而政府傾向風險,商界傾向機會。而在氣勢上,歐中關係的主從態勢也開始逆轉,由其在歐債危機之後,中國對歐洲的影響力也逐漸上升,而反之,歐洲對中國的影響力在下降。2012 年,「中國經濟威脅論」逐漸甚囂塵上,而歐盟對中國的經貿開始出現明顯的防衛心理,甚至出現前所未有的反傾銷與反補貼的懲罰措施。而與中國和亞太鄰國關係轉惡幾乎是同 時,2012 下半開始,歐盟對中國興起了保護主義的浪潮。2014 年的資料顯示,歐盟 28 國中,只有德國、奧地利、愛爾蘭、斯洛伐克等 4 個國家在對中貿易上處於順差狀態。異於過去二十幾年的前半段, 總體上中國已開始成為歐盟發展的威脅甚於是機會。
總體而言,歐中彼此都是大國,威脅與機會雜陳交錯;在大國外交的利害考量下,即便有挫折,雙方也會設法尋求改善與修補。台灣是小國,又脫離不了中國的壓力,也脫離不了歐中既有的戰略框架的限定,今後如何善用歐盟當下經貿衰退、內部對中國在機會與風險、合作與矛盾的不一致,尋求台灣最佳介入的策略點,是很值得再進一 步深入思考與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