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的英國留學與旅遊雜記系列 (五)
~為了讓我們相互成就,挑戰我吧!~
作者:藍莉莉
(東吳英文畢業,目前於英國諾丁漢大學攻讀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
時光匆匆,一年轉眼間便過去了,這一年經過很多、感觸很多、學習很多,也非隻字片語可以完整呈現,而當我回頭一看,也才發現:「天哪!原來我也經歷了不少事!」(照片一)
(照片一) 應用語言學同學與教授的期末派對
在這段艱苦的求學過程中,國外的教學方法震撼我很大,雖然之前早時有耳聞,但是,誠如諺語「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與其聽或閱讀人家怎麼說,不如實際去體會看看,影響力和感受終究是不一樣的。
外國的教授們給學生的報告自由度非常大,但對於審評學生報告的嚴謹性和標準也是更上一層樓。我以前會覺得「這樣就夠」的解釋,一一被教授挑出毛病來說「這樣是還不夠的、為什麼還不夠」。在自由度這麼寬但是審核又這麼嚴的教育下,我時常感到焦慮:「選這個題目好嗎?要怎麼做呢?這樣解釋夠嗎?」無邊無盡的問號與不確定性常引來恐懼。
然而,也是因為這樣的教育培養,讓我覺得自己獨立許多,讓我能在遇到不確定性時懂得保持鎮定和思考。我非常感謝諾丁漢大學教授們一路的提攜和陪伴。雖說他們給的自由度很大,常讓我覺得茫然和手足無措,但他們對學生並非放任不管,而是給予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育方式。
採取此種方式的老師們在課堂上常給予學生的並非是答案,而是「提示」和「相關輔助」,大量給予學生選擇權並匯集不同同學的意見作為思考。可能有人會覺得,那這樣老師們不是感覺都不用怎麼備課、準備教材,感覺很偷懶嗎?我個人想法剛好相反,以「學生為中心」的老師們,他們工作負擔反而相對地大,因為他們得依照不同學生的學習程度給予提示和輔導,還得常常騰出時間來跟學生們私下討論各種學生在報告上我遭遇的困難。光是一位學生就至少要花半小時商談,老師們通常有十幾到二十幾名學生,而這些學生們可能會一二再再而三的提問,光用想的便難以想像這些老師們要做的事有多沒完沒了。
可感人的是,這些老師們為了成就不同特質和資質的學生們,一定騰出時間來和你談,而且不怕你提問、提出挑戰,只怕你不提不講出來,甚至包括考試,老師們也會針對考試可能帶來的缺點做配套措施。
五月底的期末考,左頓(Zoltan)(照片二)的學習動力和群組學習課程考試採取選擇題,當時左頓做了一件事是我在台灣不曾見的,他說:「挑戰我吧!如果你覺得答案不合理或是有兩個以上的答案的話。」
(照片二) 應用語言學系同學與右一的左頓 (Zoltan) (藍莉莉提供)
學生們可以在考試後提出任何質疑,但相對地老師也會做出辯護。可只要學生的論述足以令人信服,分數自然可以做出調整。左頓的做法在我看來是很合理的,畢竟很多事情並沒有「標準答案」,往往同一件事用不同角度去看,得到的答案便不盡相同,只看當事人願不願意以不同角度去觀看和接納。
我常敬佩這些以「學生為中心」老師們的勇敢和勞心勞力。要想採取這種教育方法,首先便是要把自己苦讀、打拼好幾年得到的「教授」、「副教授」或是「教師」頭銜拋開,才能給予學生不同意見的接納。記得在上 認知與文學時,有名學生不好意思地說:「這是我個人想法,而彼得(Peter,教授名)你才是專家。」彼得不但沒有沾沾自喜,反而緊張起來:「千萬別叫我專家,每個人都有他專家的一面,角度和事情不一樣而已。」
我的指導教授克莉絲汀(Christine)也是如此,在我提出各種問題時,克莉絲汀只跟我說做了不同選擇後可能面臨的狀況是如何,但從不用她的教授身分來壓我,充分顯出對學生意見的尊重,即使我跟她意見不同。
但願有天我回台成為老師後也能像我在諾丁漢的恩師們一樣對我的學生們說:「為了讓我們相互成就,挑戰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