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國立高雄大學法學院院長 王泰銓教授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Emeritus Professor Dominique T.C. Wang
五、關於歐盟規則、指令、決定的名稱翻譯與適用的問題
歐體/歐盟領域的政策上決定,會員國間簽署的基礎條約對於會員國直接發生拘束力。為達到條約的目的,聯盟機構採取Regulations (規則)、Directives (指令)、Decisions (決定)、Recommendations(建議)及Opinions(意見),落實條約的規定。其中規則、指令、決定具有法律的拘束力,但其適用對象或範圍不盡相同,況且國內對Regulations 和Directives有不同的翻譯名稱。無拘束力規範(les actes non contraignants)不發生法律義務而有政治意義。Regulations (規則、條例、規章);Directives (指令、準則);Decisions (決定)。因此一篇文章中,前後引用有拘束力的法律工具名稱時,要有一致性,不可混合以上名稱示例交叉使用,造成混淆的現象!
(一)「規則」具有普遍適用性,其規範整體均具有拘束力並直接適用於各會員國。即普遍適用於會員國而非僅針對某特定會員國,且適用上必須整體適用,會員國不得僅針對規則的部分予以適用,而就認為不利於其本國的部分不予以適用。規則還具有直接適用的性質,毋須經由內國之立法轉換程序,即可直接為各會員國或其他對象設定權利、義務。事實上,歐體時期開始,歐洲法院不僅認為規則不需要會員國再將其轉換為內國法,更認為針對規則再為立法的行為是違反了歐體法,因為再為立法的過程可能改變了規則的內文,也可能隱沒了該規定係來自於共同體,最後該立法規範可能使人民無法了解根據條約可以獲得的損害賠償。但歐洲法院也承認,規則需要會員國執行,而會員國為執行該規則所為的輔助性立法是有必要的。
(二)「指令」對其下達之會員國,就其要求完成之目的具有拘束力,但其完成的形式和方法之選擇交由相關會員國當局決定。指令係針對特定會員國而產生拘束力,故無規則之普遍適用性,以及統一適用屬性,需要被指向的會員國政府將其依法選用內國的形式或方法實施,否則不能直接在會員國發生效力,且不能為會員國之國民直接援引。惟在實務上,指令有足夠明確不模糊的內容,規定的權利不附帶條件,不需要共同體或會員國進一步行為的,被指向的會員國應制定法令時間經過而仍未完成該措施,或該措施不足以達成指令之目的時,指令即具有垂直直接效力,可使會員國國民在該國法院依據指令向國家起訴。不過歐洲法院向來不承認指令的水平直接效力,即會員國人民間不可依據指令作為請求的依據。
(三)「決定」對其相對人有整體拘束力。聯盟機構所作出之決定的效力原則上與規則相同,但決定的適用對象與規則的適用對象不同,非泛指會員國之類,而是指向特定的會員國或會員國之國民、企業、特定團體等。又決定對相對人具拘束力,此與指令有所不同。一般認為決定具有直接適用性指向所有會員國。以1970年Grad案[1]為例,歐洲法院認為,此類決定能夠於會員國及其管轄之人的關係中產生直接效力,能賦予他們在訴訟中直接援用之權利。因此如何認定一法律工具是決定或是規則,仍有模糊地帶,應自其實質內容或其功能觀之,而不應受限於其形式的名稱為何,來決定其效力。
六、歐盟法基礎理論上幾個詞語概念與翻譯問題
(一)Acquis communautaire(歐盟法)
是『"critères de Copenhague"』加入歐盟必須遵守的三個條件之一要求候選國必須接受《l'acquis communautaire》其於國內之中。此法文語詞被歐盟官方文件用來指稱總體有效的聯盟法律(l'ensemble du corpus juridique communautaire),包括軟性法(soft law)。其內涵廣擴包羅萬象,難以定義。簡而言之,申請加入歐盟的國家必須接受的歐盟法All member states and their citizens must obey the Acquis and all candidate countries must accept the full Acquis to become a member of the European Union. The complete body of the EU Acquis is composed of more than 108,000 documents,包括聯盟條約、立法、政策、法院判決、人權和基本權利。一般泛指[2]:
The content, principles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of the Treaties;Legislation adopted pursuant to the Treaties and the case law of the Court of Justice;Standards adopted and referred to in EU legis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Declarations and resolutions adopted by the Union;Instruments under the Commo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Instruments under Justice and Home Affairs;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concluded by the Community and those entered into by the member states themselves within the sphere of the Union's activities。
換言之,是歐洲聯盟的一個很重要概念或思想(concept)It covers all treaties, EU legislation,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standards, court verdicts, fundamental rights provisions and horizontal principles in the treaties such as equality and non-discrimination. In short: EU-law.
(二)Principle of subsidiarity(補充原則)
外文Principle of subsidiarity, Principe de subsidiarité, Subsidiaritaetsprinzip
翻譯成「補充原則」(補充性意義大於輔助內涵),其概念源自於教宗Pius XI 在1931年5月15日所昭告之社會通諭Quadragesimo anno:「個人基於己力即可勝任之事項, 不應將其剝奪而使其成為社會之活動⋯較小且位階較低之團體對較大且位階較高之團體, 應主張其能勝任且可完善完成之事項⋯國家權力應將只會阻礙較重要任務執行之次要意義事項, 交由較小團體為之⋯國家權力擁有則可產生確信透過補充性對不同社會層級秩序嚴加把關做得越好, 則社會之威嚴與效力就越強, 對國家亦越為有利與良善⋯」[3]
1992年馬斯垂克-歐洲聯盟條約,增添EU條約第G(5)條(ex EEC條約新增第3b條經整合改稱EC條約第5條)導入了「補充原則」,確立共同體/聯盟於本條約所賦與之權限與指定之目標範圍內行使其職權。於非其專屬權限範圍內,共同體依補充原則採取行動,但僅限於會員國未能有效達成前項預定行動之目標,且由於預定行動之規模與影響,由共同體執行較易達成時。共同體之任何行動不得踰越為實現本條約目標所需之行為。這廣泛規範權限的授權原則,缺乏劃分權限之類別與領域依據,以致在聯盟或國際事務上引發諸多爭議。基於EC條約第5條第l段授權原則,歐體所有行為均須有條約授權作為其法律基礎。此等授予權限的法律基礎,除類似EC條約第308條補充性法律基礎(補充性權限規定)外,即為基礎條約中個別條款規定。2003年歐洲未來大會終於在公佈歐洲憲法條約草案((Draft Treaty establishing a Constitution for Europe)中,首度將歐盟與會員國間之權限類別與領域明確規定在其條款中。取代歐洲憲法條約的里斯本改革條約,尊重各會員國權限,歸屬聯盟之權限仍然界定在「補充原則」以及「比例原則」中,但接受歐洲憲法條約更具體化其內容而列舉於條約中。即EU條約第5條規定聯盟權限授權原則與行使範圍[4];FEU 條約第2 條明確列舉聯盟權限之類別與領域,第 3-6條並具體規範聯盟權限領域的內容;EU條約第 23-46 條並賦予聯盟制定和執行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包括逐步建構共同防禦政策)的權限;FEU條約第352條還保留了EC條約第308條之規定。
申言之:
(一)歐洲聯盟條約確認,聯盟權限範圍的基本授權原則(Principle of Conferral),以及聯盟權限的行使受補充原則(Principle of Subsidiarity)和比例原則(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的約束(Article 5 TEU, ex Article 5 TEC);賦予聯盟制定和執行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包括逐步建構共同防務政策)的權限(Article 23-46 TEU)。實踐中歐洲法院相關問題的判決,提供歐洲聯盟運作條約明確列舉聯盟權限之類別與領域(Article 2 TFEU),並具體規範聯盟權限領域的內容(Article 3-6 TFEU條);還保留了EC條約第308條之規定(Article 352 TFEU條)。
依據授權原則,聯盟僅在由會員國在歐洲聯盟條約、歐洲聯盟運作條約所賦予的權限範圍內行動,以實現聯盟條約規定的目標,以上兩個條約未賦予聯盟的權限屬於會員國所有。根據補充原則,在非聯盟專屬權限的領域,只有在擬行動的目標不能在會員國的中央或地區和地方層面完全實現,但由於擬行動的規模或行動效果之原因在聯盟層面能更好實現的情況下,聯盟才可採取行動。聯盟權限的行使,聯盟機構根據「補充與比例原則適用之議定書」(Protocol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Subsidiarity and Proportionality),適用補充原則。會員國議會根據該議定書規定的程式,確保此一原則得到遵守。根據比例原則,聯盟行動的內容和形式不得超出實現條約之目標所必需的範圍。聯盟機構根據該議定書,適用比例原則。
(二)聯盟權限之類別與領域
歐洲法院相關問題的實務見解,促成立法上具體歸納聯盟權限之類別與領域為:
1)專屬權限(Exclusive competence)授權聯盟在一些特殊領域專有立法權限及採取具有法律拘束力行動,會員國則只能在聯盟授權成為施行聯盟權限時採取之行動範圍內才有權限行使;歐盟專屬權限之領域內容包括關稅同盟、內部市場之競爭規範、歐元區貨幣政策、共同商業政策、共同漁業政策確保海洋生態資源。另外聯盟內部立法或行使其內部權限議題對外締結國際條約時,歐盟基於平行原則,擁有專屬權限;反之對外專屬權限亦應延伸至內部權限範圍(Article 3 TFEU)。
2)共享權限(Shared competence)授權聯盟在一些特殊領域內,與會員國共同享有立法及採取法律拘束力行動的權限,但會員國權限的行使則只能在聯盟沒有行使或決定放棄行使的範圍內行使。
凡聯盟的條約賦予聯盟一項不涉及專屬權限和支持與協調補充性權限領域的權限時,歐盟與會員國共用該權限。共享權限之主要領域包括:內部市場、社會政策中由本條約規定的部份、經濟社會及區域之融合、農業及漁業(排除海洋生態資源保護政策方面)、環境、消費者保護、運輸、泛歐網路、能源、自由、安全與司法領域、公共衛生由本條約規定的部份。此外,聯盟在研究、技術發展與太空領域擁有採取行動的權限,特別是確定和執行計劃的權限,但該權限的行使不得導致會員國無法行使其權限;在發展合作和人道救援領域,聯盟擁有採取行動、實施共同政策的權限,但該權限的行使不得導致會員國無法行使其權限(Article 4 TFEU)。
3)經濟暨就業政策之協調權限(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and employment policies),即會員國應在本條約確定的、聯盟擁有提供此等安排的權限的範圍內協調其經濟和就業政策;會員國在聯盟內部協調經濟政策。為此目的,理事會採取相關措施、指導原則、規定適用於歐元區會員國之規範。聯盟採取相關措施或提出動議,以確保協調會員國間就業政策以及計畫綱領(Article 5 TFEU)。
4)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權限(Commo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聯盟擁有按照EU條約的規定制定和執行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包括逐步建構共同防務政策)的權限;根據EU條約第二章規定聯盟在國際舞臺上的行動,應遵照第一章的一般條款確定的原則,尋求實現其所定的目標。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事務方面的權限,覆蓋外交政策的所有領域以及與聯盟安全有關的所有問題,包括逐漸建構一項可能導致共同防衛的共同防衛政策。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受特殊規則和程式的限制,除非基礎條約另有規定,它將由歐洲高峰會與理事會在一致行動的情況下予以確定和實施。立法性法規的通過應被排除。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應由聯盟外交事務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與會員國根據基礎條約付諸實施。歐洲議會與執委會在此領域的特殊作用由基礎條約予以規定。歐洲聯盟法院對這些條款不具有司法管轄權.但它有權根據FEU條約第275條第2段監督其是否符合本條約第40條規定,並對某些決定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在遵守對外行動的原則與目標的前提下,聯盟應在發展會員國間的政治團結、發現具有普遍利益的問題,並使會員國行動實現日益趨同的基礎上制定並實施一項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會員國應本著忠誠和相互團結的精神,積極地、毫無保留地支持聯盟的對外政策與安全政策,包含防禦政策為主的對外政策,並且應與聯盟在該領域的行動保持一致,共同努力,加強和發展政治上的相互團結,不應採取任何有悖予聯盟利益或可能損害聯盟作為國際關係中一個整體力量的有效性的行動。理事會和高級代表應確保這些原則得到遵守(Article 23-46 TEU)。
5)支持與協調補充性權限(Actions to supporting , coordinate or supplement the actions of the Member States),在某些領域條約規定的條件下,聯盟有權採取行動以支持、協調或補充會員國的行動,此類行動的領域在歐洲層面上包括:保護和改善人類健康、產業、文化、旅遊、教育、職業培訓、青年和體育運動、民事保護、行政合作(Article 6 TFEU)。但並不因此取代會員國在這些領域的權限。聯盟依據聯盟的條約規定通過的與上述領域有關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法令,並不必然導致會員國法律或法規的協調;關於經濟與就業政策之協調方面會員國在聯盟內部協調經濟政策,理事會採取相關措施、指導原則、規定適用於歐元區會員國之規範。聯盟採取相關措施或提出動議,以確保協調會員國間就業政策以及計畫綱領(Article 5 TFEU)。
6)其他權限。對於有關的政策領域,聯盟有必要採取行動時,由執委會提議,經部長理事會一致決議,在獲得歐洲議會同意後,通過採取適當措施。
此彈性條款(FIexibility Clause),源自於EC條約第308條之規範,為補充性之概括授權觀念,為上述功能性權限。雖然基於防止聯盟擴權,形成是否保留或刪除此權限之意見,但最終保留了EC條約第308條之規定(Article 352 TFEU)。
(三)Preliminary Ruling(先行裁決)
會員國內國法官在審理案件時遇到條約之解釋或聯盟機構所制定之法規之效力及解釋問題時,可依照FEU條約第267條(ex Article234 TEC;原EEC條約第177條)之規定[5],請求歐洲聯盟法院先前裁決(Preliminary Ruling)。申言之:
歐洲聯盟法院依下列規定具有先行裁決權:(1) 關於條約之解釋 (interpretation);(2)關於聯盟機構與歐洲中央銀行之法令的有效性(validity)與解釋;(3)依理事會所成立的機構章程之解釋,如果該章程如此規定者。
如果以上任何事項,發生於會員國之法院或法庭,而法院或法庭若認為關於該問題的裁決對於其作出判決是必需的,得請求歐洲聯盟法院就此問題作出裁決;如果以上任何事項,出現於會員國之法院或法庭正在審理的案件中,而依據該會員國之國內法,該案件之判決在國內已無其他司法救濟途徑時,該法院或法庭應將該案件移送至歐洲聯盟法院。如該案件涉及人員拘押,歐洲聯盟法院應在最短期限內採取行動。
如此當訴訟於會員國之內國法院發生有關聯盟法之解釋或效力爭議時,可由條約之規定,由歐洲聯盟法院裁決,以確保聯盟法在各會員國之統一解釋和適用。例如在Van Gend en Loos案[6] 中,歐洲法院利用先行裁決權確立共同體法的即時適用與直接適用原則。
換言之,先行裁決的類型可以分為兩類:解釋(Interpretation)裁決與有效性(Validity)裁決。解釋裁決之客體即條約所規定的條文、聯盟機構之法令(acts of the institution)、以及理事會所成立的機構章程(the statutes of bodies)。FEU條約第267條所稱條約包括了EU、FEU條約以及議定書等,而聯盟之法令則包含規則(Regulations)、指令(Directives)與決定(Decisions),此外還有沒有法律拘束力的建議(Recommendations)與意見(Opinions)等;有效性裁決之客體則僅限於聯盟機構之法令。類似FEU條約第263條 (ex Article 230 TEC) 司法審查 (Judicial review) 的功能,對聯盟機構之法令有效性做出裁決。
值得注意的,歐洲聯盟法院的先行裁決權之設置並非為內國法院的上訴機構,而且先行裁決權也只對聯盟條約做出解釋而非適用,無權解釋內國法, 並且限制只能由內國法院向歐洲聯盟法院提起,個人無權提起。
(四)歐洲法院、歐洲聯盟法院
歐體時期共同體機構,司法機關以「the Court of Justice」歐洲法院(the Court of Justice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稱之。實踐上的需求,另設立第一審法院附屬於歐洲法院(a「Court of first Instance」attached to the Court of Justice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聯盟時期以來幾經司法組織改革,尤其里斯本條約建立聯盟法院體系,總稱歐洲聯盟法院「the Court of Just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7],包括:「the Court of Justice」(歐洲法院), 「the General Court」(大審法院)and 「Specialized courts」(專門法院).
(五)Euro歐洲單一貨幣
le critère économique(經濟准則)是『"critères de Copenhague"』加入歐盟必須遵守的三個條件之一。候選國具備可行的市場經濟國家條件,在聯盟內有足夠的競爭能力,以及承擔加入歐元區的義務。相償的聯盟本身應能夠提供為實現其目的及政策所必不可少的財力。在不影響其他收入的情況下,聯盟預算全部由其自有財源承擔(Article 311 T F EU)。
歐元之前身為歐洲貨幣單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歐洲聯盟條約有關單一貨幣名稱亦稱為「埃居」(ECU),歐洲議會建議為「埃居」設計代表性符號,其中一個設計是採用希臘第五個字母€(唸成epsilon)為「埃居」之符號,1995年12月馬德里歐洲高峰會更改為歐元(EURO)。因此「EURO」名稱取代歐盟條約及其他法令上有關「埃居」之規定,成為歐洲單一貨幣之法定名稱。雖然「歐元」之名稱被參與馬德里高峰會之歐盟十五國政府所接受,但因為富有高度之政治意義,因此亦經過冗長之討論及爭議才告定論 [8]。
根據馬斯垂克條約的規定,歐盟會員國加入歐洲經濟暨貨幣聯盟必須有包括物價穩定、財政健全、長期利率以及匯率穩定等一致性的標準條件。1998年5月布魯塞爾歐高峰會議暨財長會議,會中審核並通過執委會所提之「經濟一致性報告暨推薦書」,決議歐洲聯盟15個會員國之中有11個國家可加入歐洲經濟暨貨幣聯盟。
歐盟會員國於馬斯垂克條約所規定得以加入歐洲經濟暨貨幣聯盟的5項具體條件 :
(1) 通貨膨脹率,不得超過歐盟中表現最好的前三個國家通貨膨脹的1.5%。
(2) 長期利率水準,不得高於歐盟中長期利率最低的三個國家的2%。
(3) 匯率穩定,至少兩年內該國的匯率波動達到歐洲匯率機構(類似風險評比
機構)的標準。
(4) 政府的預算赤字不得高於該國當年國內生產毛額的3%。
(5) 政府發行公債,不得超過該國當年國內生產毛額的60%。
雖然歐洲經濟暨貨幣聯盟如期成立,不過仍有部分會員國尚未加入 。各會員國之間究竟能不能在貨幣聯盟的機制下達成政策上的協調合作?此外,在各國政治面的考量因素下,歐洲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又是如何?都持續考驗著各會員國。
七、實践中歐洲法院確立適用歐盟法的三大原則[9]
(一)即時適用原則(L e principe de l’applicabilité immédiate)
(二)直接適用原則(L e principe de l’applicabilité directe)
(三)優先適用原則(L'application du principe de primauté)
為達成創立歐盟條約所揭示之聯盟之理想,歐盟內必須有自己之一套法規以維護聯盟之秩序。基於聯盟之特殊性,聯盟法之所以具有即時、直接、優先適用的效力(歐洲法院見解),並非基於任何會員國國內憲法或其他法律之規定
歐洲法院首先於Van Gend en Loos案 中,認為歐體法係與各會員國之法律秩序截然不同之另一獨立的法律秩序。於 Costa案 中,更詳細地指出,不像一般的國際性條約,EEC條約創立一存續期間不定之共同體,設置其自己之機構,並擁有法律上之人格、能力、國際上之代表能力以及各會員國在一定之範圍內移轉其主權予共同體之實質權力。各會員國既然彼此限制其主權而創立一共同體,該共同體之法律即應可同時適用於各會員國及其所屬之人民。歐洲共同體法不僅有別於各會員國之內國法,而且亦獨立於各會員國主權及內國法體系之外。共同體法可賦予各會員國或其人民權利,亦可課予義務,而其拘束力之發生,不需各會員國之介人或干預。如不承認共同體法之即時適用效力,共同體法之實行效力在各會員國間將有所不同,此將危及EEC條約第5條所揭示之共同體目標之達成,並將造成該條約第7條所禁止之差別歧視。
聯盟法之即時適用效力
共同體/聯盟的規範性文件(規則、決定、指令),經歐體/歐盟官方公報(法文Le Journal officiel de l'Union européenne簡稱JOUE,ex Journal officiel des Communautés européennes簡稱JOCE;英文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簡稱OJEU(ex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簡稱OJEC)公佈生效(參照FEU條約第297條;ex Article 254 TEC,原EEC條約第191條:⋯Legislative acts shall be published in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They shall enter into force on the date specified in them or, in the absence thereof, on the twentieth day following that of their publication⋯)。基於聯盟法之自主性、統合性,聯盟法不須經會員國內國法之繼受程序,當然地即時在會員國國內取得實證法之地位,具有拘束會員國及其人民之效力。
聯盟法之直接適用效力
從許多歐洲法院之判決,可歸納出共同體法具備明確性(clear and precise)、完整性(perfect and complete)及不附條件(unconditional)等三要件時,直接在會員國與其人民之間創設一種法律關係,依該法律關係,會員國內國人民得直接援用聯盟法之規定請求國內法院保障其權利。
聯盟法之優先適用效力
基於共同體之本質暨共同體法之特殊性,優先適用原則乃共同體與共同體法存在之基本要件;基於法律之平等性、一致適用性暨禁止差別待遇等理由,應承認優先適用原則;共同體法是由具有獨立主權之機構所制訂之法律,為避免破壞共同體之自治性及危及其存在基礎,發揮共同體之功能以實現其目標,應承認優先適用原則。各會員國法官為該國國民之權益之維護,更應主動積極適用是項原則。聯盟法與會員國國內法同時並存,或其內容互相牴觸時,聯盟法之規定應優先於國內法之規定而適用。
八、實践中歐洲法院確立WTO協定在聯盟的效力準則
歐盟在1995 年1月1日以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ies) 身分加入WTO,與當時歐洲共同體會員國同時各自成為WTO成員。歐體/歐盟之對外貿易政策或貿易談判的執行是否與WTO 協定相牴觸衍生WTO 協定在歐體/歐盟之效力問題。對於國際條約在歐盟內部的地位與效力,歐洲法院認為一般國際條約之內容可成為歐盟法律體系的一部分,而其條款若符合「條約的本質與目的」及「包含清楚、明確且未附條件的義務」時,即具有直接效力,個人可依據該條約在歐洲法院或會員國內國法院中請求其權利。但對於WTO相關協定的效力,歐洲法院卻有不同的見解。事實上WTO協定,包括附件商品貿易多邊協定(GATT1994和其它十二項協定)、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及其附件、與貿易有關智慧財產權協定(TRIPs)和「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瞭解書」(Understanding on Rules and Procedures Governing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DSU)等,是一套單一的「包裹協定」,全體會員均需同時締結全部的協定(只有少數「複邊貿易協定」WTO 會員得選擇是否締結)。如同其他國際協定,應依FEU條約第216(2)條(ex EC條約第300(7)條原 第 228條)規定,對於聯盟之機關及會員國均有拘束力(Agreements concluded by the Union shall be binding upon the institutions of the Union and on its Member States)。然而歐洲法院以協定的性質或協定與其相關案件和歐盟次級法的直接聯貫性,而作出有直接效力或無直接效力的不同見解。例如:
(一)WTO Agreement on Trade 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RIPS (與貿 易 有 關 智 慧 財 產 權協 定) 有關案件,
在【Parfums Dior案】[10](香水製造商向荷蘭海牙法院控訴TUK公司擅自在歐洲經濟區內銷售印有Dior商標之香水)中,歐洲法院根據TRIPs協定第一條第一項規定(會員應實施本協定之規定。會員得提供較本協定規定更廣泛之保護,但不得抵觸本協定。會員得於其本身法律體制及程序之內,決定履行本協定之適當方式。),明確地表示該協定是否於共同體內部產生效力,端視其是否已內國法化。
(二)GATT(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有關案件,
在【Haegeman案】[11]中,歐洲法院認為GATT1947 為「暫時適用議定書」,並未經所有締約國國會之正式批准,以其在EC並無正式獲得決定或規則之實施為由,否定GATT1947在EC之效力(The EC would not be bound by GATT 1947 due to the lack of a decision or regulation implementing the formal accession)。
(三)WTO GATT1994有關案件,
在【International Fruit Company v. Produktschap voor Aroenten en Fruit案】[12]中,歐洲法院並未賦與GATT1994有直接效力。即便是GATT1994在法律性質上已不同於GATT1947,而且WTO爭端解決程序和規則瞭解書( Understanding on Rules and Procedures Governing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 DSU),比G ATT爭端解決機制更加明確、迅速,司法性逐漸加強,其執行又較為落實與確定!歐洲法院還是認為GATT1994及相關協定之內容並不確定,且其制定之基礎,係基於互惠與彼此有利之安排(reciprocal and mutually advantageous arrangement)原則,因而不具有直接效力;自然人及法人無法以GATT1994協定為其權利之依據,主張共同體之次級立法牴觸GATT1994協定,請求撤銷或救濟。
(四)WTO 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SPS協定(食品衛生檢驗與動植物檢疫措施協定),有關案件,
在【Biret International SA vs.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案】[13](原告Biret International SA進口牛肉和牛犢肉到歐盟的國家,但由於這些牛肉和牛犢肉含有荷爾蒙作用會對人體發生後遺症,因此,歐盟根據理事會第88/146號指令的規定禁止進口,而原告Biret International SA認為牛肉和牛犢肉雖含有荷爾蒙作用,但是否會對人體造成後遺症在科學上仍未有確定的根據,所以原告認為此法令侵害其權利於是就向歐洲法院控訴歐盟理事會,違反WTO協定之Special Safeguards(SSG),要求賠償因禁止進口牛肉和牛犢肉進入歐盟的會員國所遭受的損害。)中,歐洲法院認為WTO的目的是為了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整合,並不是為了保護單獨的個人或個體,原告不能僅利用WTO協定就在法官面前加以主張,而且任何關於WTO協定的違反,都不會導致歐盟這一方有任何的非契約性的義務或責任。(1999年美國與加拿大將理事會第88/146號指令的禁止進口禁令措施提交WTO爭端解決小組(DSB),爭端解決小組裁決,歐盟之作法欠缺科學證據,違反了「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定,SPS」,而裁決歐盟敗訴)。
(五)WTO Agreement on Textiles and Clothing (紡織品與成衣協定) 有關案件,在【Portugal v. Council案】[14](聲請當事人葡萄牙,對於歐盟依據理事會作成之決定(Decision) 與印度與巴基斯坦所簽訂有關紡織品進入市場之協定,因與WTO相牴觸,提請歐洲法院依據此協定撤銷該決定)中,歐洲法院似乎仍維持一貫之見解,駁回葡萄牙之聲請,「考量WTO協定之性質與架構,原則上並非可作為審查共同體機構所採行之措施(規則)之」合法性。歐洲法院根據WTO處理爭端解決之規則與程序瞭解書(Understanding on Rules and Procedures Governing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第22(1)(2)條規定[15],認為此等規定已說明爭端解決機制所作成之決定和建議,在性質上並非可認為是具有法律拘束力之司法判決,如瞭解書第22(2)條所規定,雙方仍享有相當大的空間進行談判。因此如果認為歐洲法院應逕將WTO協定判定優先適用於與WTO協定有不一致之共同體法規定,『顯將剝奪歐盟立法或行政機關依瞭解書第22條規定所享有之談判權限』⋯。
(六)WTO Agreement on Agriculture(農業協定)有關案件,
在【Kloosterboer Rotterdam vs Minister van Landbouw, Natuurbeheer en Visserij案】[16]中,歐洲法院認為共同體本身之指令和農業協定之衝突,應適用WTO 架構下農業協定第5條,因為理事會所制定之規則,明文引用WTO架構下農業協定第5條於其規則當中,故WTO協定於此時具有直接適用性,而基於此規則制定之指令亦當然須受WTO農業協定之規範,會員國人民(原告Kloosterboer)即可援用相關條款請求會員國國內法院保障其權利。
以上歐洲法院以協定的性質或協定與其相關案件和歐盟次級法的直接聯貫性,而作出有直接效力或無直接效力的不同見解,這或許是基於政治和商業競爭的考量,遭到非議。
[1] Case 9/70,Grad v. Finanzamt Traunstein, 〔1970〕ECR825.
[2] 參照歐盟詞彙摘要 Acquis communautaire - Eurofound - Europa EUwww.eurofound.europa.eu › eurwork ›
[3] 詳見詹鎮榮, 補充性原則, 月旦法學教室, 第12期, 2003年10月, 頁34-37; 民營化法與管制革新, 元照出版, 2005, 頁166-168.).
[4] 詳如EU條約第5條( ex Article 5 TEC): 1. ( 聯盟的權限依授權原則) The limits of Union competences are governed by the principle of conferral. (權限之行使依照補充原則與比例原則)The use of Union competences is governed by the principles of subsidiarity and proportionality. 2. Under the principle of conferral, the Union shall act only within the limits of the competences conferred upon it by the Member States in the Treaties to attain the objectives set out therein. Competences not conferred upon the Union in the Treaties remain with the Member States.(聯盟只能在會員國條約授權之範圍內為達到其目的行使職權)。⋯⋯ 3. Under the principle of subsidiarity, in areas which do not fall within its exclusive competence, the Union shall act only if and in so far as the objectives of the proposed action cannot be sufficiently achieved by the Member States, either at central level or at regional and local level, but can rather, by reason of the scale or effects of the proposed action, be better achieved at Union level.⋯(非專屬權限範圍)⋯ 4. Under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Union action shall not exceed what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f the Treaties.⋯(不得愈越達到聯盟條約目的所需的範圍)。
[5] 詳參FEU條約第267 條 (原Article 234):【The Court of Just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shall have jurisdiction to give preliminary rulings concerning: (a)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eaties; (b) the validity and interpretation of acts of the institutions, bodies, offices or agencies of the Union;
Where such a question is raised before any court or tribunal of a Member State, that court or tribunal may, if it considers that a decision on the question is necessary to enable it to give judgment, request the Court to give a ruling thereon.
Where any such question is raised in a case pending before a court or tribunal of a Member State against whose decisions there is no judicial remedy under national law, that court or tribunal shall bring the matter before the Court.
If such a question is raised in a case pending before a court or tribunal of a Member State with regard to a person in custody, the Court of Just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shall act with the minimum of delay.】.
[6] 前接註9.
[7] EU條約第19 條明確指出:1.The Court of Just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shall include the Court of Justice, the General Court and specialised courts. It shall ensure that i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reaties the law is observed. Member States shall provide remedies sufficient to ensure effective legal protection in the fields covered by Union law. 2. The Court of Justice shall consist of one judge from each Member State. It shall be assisted by Advocates-General. The General Court shall include at least one judge per Member State. The Judges and the Advocates-General of the Court of Justice and the Judges of the General Court shall be chosen from persons whose independence is beyond doubt and who satisfy the conditions set out in Articles 253 and 254 of the Treaty o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European Union. They shall be appointed by common accord of the governments of the Member States for six years. Retiring Judges and Advocates-General may be reappointed. 3. The Court of Just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shal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eaties:(a) rule on actions brought by a Member State, an institution or a natural or legal person;(b) give preliminary rulings, at the request of courts or tribunals of the Member State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Union law or the validity of acts adopted by the institutions;(c) rule in other cases provided for in the Treaties.
[8]詳參洪德欽, 歐元之法律分析, 歐美研究, 第29卷第2期, 民國88年6月, 頁198-201.
[9] 詳參王泰銓, 歐盟法之自主、統合性與會員國法之關係(I-V)Caratéristiques du droit de l’Union européenne:Autonomie et intégration dans les rapports des droits des Etats-Membres(I-V)臺灣歐洲聯盟研究學會 歐洲萬象eusa-taiwan.org.tw EUROPE 2019.May29以降共五篇:其中(III)即時適用原則(L e principe de l’applicabilité immédiate);(IV)直接適用原則(L e principe de l’applicabilité directe)(V)優先適用原則(L'application du principe de primauté).
[10] Case C-300/98, Case-392/98.
[11] Case 181/73, [1974]ECR449.
[12] Joined Cases 21-24/72, [1972]ECR 1219參見Case C-280/93Germany v. Council , [1994]ECR 1-4973.
[13] Case C-93/102.
[14] Case 149/96, [1999]ECR I-8395.
[15]處理爭端解決之規則與程序瞭解書)第22條規定,爭端解決機制所做成之建議與決定,違反協定義務之一方如未能於合理期間內執行時,得採取臨時性之補償措施;有關會員如未能於合理期間內執行建議與決定,而有違其履行義務者,得經請求於合理期間屆滿時,與提起爭端解決程序之他方進行談判,以尋求雙方都可以接受之補償。
[16] Case C-317/99.